中共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委员会

医务社会工作花絮——心理-社会-人文的个案工作

添加日期:2018-04-18

编者按:我院医务社会工作在宣传科(文明办)的摸索尝试下、相关科室的协调支持下,从2012年开始,经过多年的试点,已初步建立我院医务社会工作的模式:以个案工作为基础,综合运用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探索建立一套适应我院病人需求的工作模式框架,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撰写论文《医务社会工作对复杂性双胎妊娠孕妇的介入思考》被评为上海市医院协会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年度征文优秀论文二等奖。

个案工作小知识与开展情况
医务社会工作关注患者的社会属性,强化人文关怀,有利于弥补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医务社会工作者(简称“医务社工”)在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领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结合医疗卫生服务特点,为患者提供专业服务。
自2013年4月开始,在产科胎儿医学部试点开展个案工作,通过面对面与住院患者个案访谈,协助其发挥个人优势潜能,促进其检视自我资源与能力,进而透过相关资源连结手段,提供心理社会人文支持。年均服务700多人次。

个案工作从“全人”的视角关注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情况,通过评估我院患者需求,结合医院服务特色,在胎儿医学住院孕产妇中开展的个案工作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


 “红妈”的服务故事
红妈(化名)35岁高龄初产,由于各方面原因通过2次试管婴儿尝试,才第一次成功怀孕,她非常珍惜腹中胎儿。但因为她的个人身高因素(低于150cm)且怀有单绒毛膜双胎,整个孕期过程非常艰辛:双胎在腹中不断长大使得她的宫颈长度越来越短,几乎处于“平”的状态,随时都有早产的可能。在医生的严密监护下,孕28周以后她就住院观察。此时,正值炎热的夏天,为了减少活动可能带来的危险,她一天除了上洗手间之外,几乎都躺在床上休养。在原本生理、心理就处于巨大压力的情况下,陌生的病区环境、焦躁不安的心情、早产的风险、珍贵的宝宝等多重因素让她负面情绪、各方压力接踵而来。

犹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虽然病区开着空调,但她脸上的汗水不停冒出,不断擦汗,紧皱的眉头、急促回答的话语显得非常不安。她很想起床与医务社工、心理医生交谈,但腹中双胎对她原本瘦小的身躯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她连起身都非常困难。最初,她的负面情绪量表评分很高,担心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每周的个案访谈中,通过挖掘她潜在的积极心态,不断给予心理暗示,并联结她的家庭支持等,渐渐地她不断调整情绪和状态。虽然到了孕晚期她吃饭、行走都已经非常不便,但她与医务人员一起坚持不放弃,在胎儿医学部医护人员的细心呵护下,一直坚持到36周分娩,2个5斤多的大胖小子顺利出生。连续8周住院期间,通过持续跟进,医务社工与医护人员一起不断沟通疏导,提供人文关心,使她从另一个渠道获得力量。

每一个服务对象都有其独特的资源和优势,虽然他们在当时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困惑使他无法发挥真正的力量,而医务社会工作、医务社工就是引导、帮助他的抛砖石,助人以自助。个案工作是最直接的服务方法之一,从心理、社会、灵性的角度全方位解析服务对象的能力,为患者提供别样的人文服务,让更多像“红妈”般的患者获得帮助。